科技新闻 · 2024年5月15日 0 75

美国汽车的“人造卫星时刻”:关税能阻挡中国电动车崛起吗?

1957年,苏联将人造卫星送入轨道,美国陷入了恐慌。这种恐慌感推动了美国在STEM教育、航空航天技术上的巨大投入,并催生了“人造卫星时刻”一词,警示着国家必须采取行动才能追赶对手。如今,美国似乎再次迎来了“人造卫星时刻”,而这次的对手是中国,战场则是电动汽车领域。

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令美国汽车企业倍感压力,为了保护本土车企,美国政府祭出了杀手锏——将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从25%提高到100%。然而,正如许多“明白人”指出的那样,关税并不能解决美国汽车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

就在美国宣布对中国汽车征收新关税的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极氪却在纽交所成功上市,首日股价大涨40%,市值一度突破70亿美元,创造了史上最快IPO造车新势力的记录。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或许只是巧合,但却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势头和美国的窘境。

美国和欧洲已经意识到,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不仅在低端市场,在高端豪华汽车领域也实现了超越。在中国,大众和奔驰等传统巨头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中国本土品牌蚕食;在欧洲,中国电动汽车的销量也远远超出了这些汽车巨头的预期。

当然,美国并非坐以待毙。《通胀削减法案》和《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为美国本土电动汽车、电池和充电器开发提供了重要激励。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深耕了二十年,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征收四倍关税,试图阻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这充其量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正如彭博社专栏作家大卫·菲克林所言,面对21世纪最大的挑战,美国正在放弃那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福特汽车正在削减电动汽车支出计划,通用汽车连续两年未能实现其电气化目标,特斯拉裁员10%,并几乎裁撤了整个超级充电站团队,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也大幅放缓。许多汽车制造商似乎并不想真正拥抱电动汽车。

INSIDEEVs指出,许多传统汽车制造商规模庞大、官僚作风浓厚,放弃数十年来建立起来的供应链、技术诀窍和销售策略,转而投入电池和软件领域是艰难且昂贵的。而美国,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太愿意做艰难而昂贵事情的国家。

彭博社的Fickling认为,美国汽车制造商已经习惯了在受保护的市场中舒适生存,害怕电气化和中国竞争带来的剧变,因此愿意相信整个能源转型只是一场噩梦。

一些汽车公司高管沉迷于虚假的数字,不愿正视电动汽车的成本优势,这暴露了美国汽车公司内部厌恶变革的深层文化。

美国汽车制造商就像孤岛上的鸟儿,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变得臃肿,逐渐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季度回报高于一切的资本主义文化,使得证明当下花费巨额成本以保持未来竞争优势的合理性变得“过时”。

关税或许能带来短期效益,但如果汽车制造商认为仅靠保护主义就能在面对技术领先的对手时生存下去,那就太天真了。

除了电池、续航里程和经济性方面的进步,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还与科技公司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以确保他们的汽车软件在所有用户的设备生态系统中兼容。

即使安卓汽车系统在汽车领域流行起来,或者更激进的Apple CarPlay即将推出,在这方面美国也仅仅触及了皮毛。美国汽车制造商必须直面挑战,积极拥抱变革,才能在与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中生存下来。